文联要闻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联动态 > 文联要闻

全国2000多人投稿,宁波发起的这场“全民诗汇”打动人心

信息来源: 市文联 发布时间: 2025-11-11

11月9日,鄞州西林书院诗意盎然,2025西林诗汇颁奖典礼暨第三届福田音乐季开幕式在此启幕。宁波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杨劲出席活动。

2025西林诗汇颁奖典礼暨第三届福田音乐季开幕式。

今年6月中旬,由宁波市音乐家协会、《文学港》杂志社等单位指导,宁波鄞州西林书院主办,宁波新乡村音乐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2025西林诗汇活动以“把生活写成诗,让微光耀星空”为主题,向全球发起征稿。短短几个月的时间,4000余首诗歌作品以及300余首歌词作品纷至沓来,“人人皆可创作”的理念激发了群众文学创作的热情。

从货车司机到急诊医生,从快递小哥到建筑工人,创作者们用最质朴的文字书写生活、传递温情。这场由宁波发起的“全民诗汇”,让全国各地共情、共鸣。

在诗歌中看见自己

“这场诗汇链接了我和宁波之间的缘分……‘平凡’‘微光’‘生活’,诗汇的征文启事打动我心,我写的诗也正合它意。”颁奖典礼现场,来自新疆的全宪章坐在舞台下感慨万千。他投稿的作品《母亲的乳房》,获得了“最有故事奖”。

6月,全宪章在中国诗歌网看见征文,被诗汇活动的“大众底色”与“生活温度”深深触动,便决定拿出自己一直不舍得投递的珍藏之作。

图片

全宪章发表获奖感言。

“原作是一首100行的叙事诗,它记叙了母亲从病危到去世,我作为儿子的悲痛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全宪章来自“诗歌之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接到获奖通知后,他毫不犹豫地从4000多公里外的家乡,辗转坐了7个小时的飞机来到宁波,“亲自来领奖不仅是给我母亲的一个交代,更是因为这场诗汇让我看到了用诗歌记叙平凡生活的力量。”

全宪章的故事,也是这场诗汇两千多名投稿人的一个缩影。

图片

中国诗歌网与本次“十大诗歌奖获奖者”宁波货车司机孙飞群签约。

据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场诗汇没有门槛,不问出身,打破了“诗歌专属文人墨客”的刻板印象。

“在2000多名参与者中,既有8岁的孩子,也有八旬的老人。他们所写的诗歌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只是记叙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人生百态。”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非专业“诗人”有的是亲历者,有的是记录者。诗汇创新性地提出了“一诗一故事”,向创作者征集“创作手记”的做法,也让每一首诗都承载着创作者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

颁奖典礼现场,本次诗汇“年度十大诗歌奖”和“最佳歌词奖”等重要奖项揭晓。

图片

孙飞群正在朗诵自己的获奖作品《月光下的货车》。

孙飞群在现场深情朗诵自己的获奖作品《月光下的货车》。15年50万公里,穿梭全国50多个城市,浓缩成了这首诗,字里行间满是生活,台下的不少观众也被深深触动。

“‘把生活变成一首诗’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意,并付诸了成功的实践和行动。”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沈苇点赞道:“非专业‘诗人’的写作大多具有在场、鲜活、生动、质朴、温暖等特点,打动人心、扣人心弦。”

新大众诗歌,来自平凡生活的诗意

“我觉得写散文的人就像是绵羊,很平顺;写小说的人,是蹲在黑暗处的豹子,给人以意外;写诗歌的人,是林中奔走的小鹿,非常灵动。”宁波“菜场作家”陈慧讲道,“写诗不仅是文字的体现,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当天下午,2025西林诗汇创作研讨会同步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诗人、词作家对获奖作品进行了专业点评,探讨了新大众诗歌的未来走向。

图片

此次诗汇获奖选手代表。

“新大众诗歌最珍贵的特质在于‘扎根生活不悬浮’,获奖作品中既有一线劳动者的烟火日常,也有各行各业从业者的心灵感悟,这种多元化的创作生态正是当代诗歌最鲜活的生命力所在。”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曹宇翔对此次诗汇的创新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认为,诗歌不该是小众的自娱自乐,当三百六十行的普通人都能用文字记录生活,诗歌就成了全民共享的精神财富。

“人这辈子可不必写一行诗,但不能活得没有诗意。”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汪剑钊认为,写诗的人要通过诗歌传递生活中的美好。细节是诗歌的“砖瓦”,新大众诗歌的优势在于拥有真实的生活体验,但要让情感落地、让诗意升华,必须注重细节的打磨。通过具体可感的细节支撑,用恰当的文字抒发情感。同时他也鼓励创作者保持对文字的敬畏,在技术层面持续精进,让作品既有生活温度,又有艺术高度。

图片

此次诗汇获奖选手代表。

沈苇在点评中提到,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来自浙江湖州的急诊医生陶玉帅,他用《急诊之夜》记录的深夜诊室里的生死较量,让人十分有感触。“这些作品不仅源自生活与当下,更扎根于生活的内在本质。”他认为,大众诗歌并不等于平浅直白,它保留了生活的本真质感,“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追求,值得持续坚守。

“当平凡人的生活被看见、被听见、被书写,这正是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浙江省音乐家协会音乐文学创委会主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应忆航从城市人文发展的角度解读了活动的意义。

他认为,宁波作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此次诗汇不仅是一场文学活动,更是对普通人心灵成长的关注与尊重。他希望新大众诗歌能持续传递人文关怀,让诗意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滋养市民心灵的精神养分。

图片

陈慧(左二)在梁弄菜场摆摊。周晓思 / 摄

“从‘菜场作家’陈慧到这次诗汇涌现的一批优秀创作者,可以看到,新大众文艺正以蓬勃的姿态在民间生长,宁波更是为新大众文艺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宁波城市文化专家、2025西林诗汇总策划陈民宪认为,新大众文艺从不是边缘创作,它是激活民间创作活力的引擎,是联结大众精神需求的纽带,“本次诗汇的探索,不仅延续了宁波群众文学创作的深厚积淀,更蹚出了新大众文艺的实践路径,也彰显了宁波作为先行地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