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晚,和丰创意广场丹霞艺术中心,由宁波古琴专业委员会和上合院共同主办的女干部古琴学习班迎来一位特殊嘉宾——文化名家、宁波琴会荣誉顾问林谷芳先生,应宁波文促会傅丹主席的邀约,专程为50余位学习班琴友和琴会骨干,上了一堂琴、生命与禅的传统艺术普及课。
林谷芳,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所长,台北书院山长。林谷芳认为,每个乐器都有独特性,但要像古琴这么独特的,世上恐怕再难找。古琴的独特,在于它无论形上形下都被连结了太多的文化意像与生命意义。而禅强调的是开发你生命本具的觉性。禅的本质是昭示世人“生命的减法”,要大家透过“归零”,让生命重新以崭新面貌出现。
独特型制具禅意
从形上来讲,古琴的型制法天象地,我们谈琴,既在怀抱天地,亦在明心自察。从形下来讲,琴器成为可以单独品鉴的文物,在取材、形制、铭文、漆与断纹上无不讲究。爱琴,未必要弹琴,可以直接“不劳弦上音”。
从乐器型制而言,琴器本身即是天地的缩影。琴上方呈圆弧状的面板是谓“天圆”,下方坦而平的底板是谓“地方”;而琴身长三尺六寸六分,即像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有余;用以标示泛音位置的十三“徽”,则表示十二月与闰月。我们习琴,就是“面对天地”,就是“与大化交融”。
音韵幽微含禅味
于“演奏”来说,琴的音量极小,若与体积相比,则几乎可以说它是“违反音响学原理”的乐器,但这点,却并不是自科学工艺史能所能解释的,因为,汉人早在先秦已相当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与技术。其实,琴音量的小,是因为它有进德修身的需要;琴乐是种讲究往内省视,在心量做扩充的音乐。琴音从不扰人,但细听,却能历历如绘,音量小,正是逼使听者“用心来听”。同样的理由,琴的音色也以“松沉”为依归,以便让生命置于更返璞归真的境地。
古琴善走长韵——也就是将余音作滑音、弹性音处理,主音本小,韵更幽微,往往客观上已听不到琴音,琴人的指头却仍在琴面上滑动,因为音已沁入他的心中。
林谷芳说,古琴的三种音色——泛音、散音和按音恰好对应着“天”、“地”、“人”,故古琴与这世间万物有着不可磨灭、千丝万缕的联系。
表现手法蕴禅韵
在表现手法上,琴乐的最大特质是韵的进行。“行韵”,不仅做为感情的开展沉淀之用,还使得点状的琴音借由韵的连接,而有了宛如吹管、拉弦等连续音乐器般的旋律表现。人们常谓琴“清微淡远”,除了在松沉音色之外,更重要的,还着眼于它这种“韵以致远”的特质。
琴乐都以泛音或散音开始,而以泛音做结,因为泛音空灵,琴人以之象天;散音不动,琴人以之象地;按音操之于人,琴人以之象人,而琴曲必得对应于天地人,由天地始,经由人世的历练观照,最后终归于天。
提问互动 补发聘书
林谷芳把古琴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在讲授古琴乐理知识的同时带领大家共同体悟人生。“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谈着古琴,就像面对着天地。”
来自宁波古琴专业委员会的领导班子成员和泛艺术空间古琴公益班的学员们也在现场聆听了林先生的分享。在互动交流环节,学员们提出“坚持传统和推陈出新之间的取舍”、“从韵少声多到韵多声少的演奏变化”等困惑,林谷芳一一作了解答。
宁波古琴专业委员会成立于去年仲秋,因故未能出席成立仪式的林谷芳被聘为琴会荣誉顾问。讲座结束后,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傅丹为林谷芳补发了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