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 首页 |
|
遗存的不仅仅是建筑,更多的是先人遗留的伦理态度、时令风俗、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象山古村落是宁波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可再生的重要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承载着象山地域传统文化的精华,既是增进当地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也是维系当地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陈斌国是土生土长的象山人,是改革开放以来象山这块土地变迁的亲历者。作为本土人,他对这块土地充满了深厚的乡愁情愫。多年来,他将业余时间集中到象山古村落文化的寻访中,怀着一颗爱乡爱村的炽热之心,以满腔炽情辛勤地深入象山半岛的山山水水,奔走于乡镇村落和大街小巷,进行实地田野调查采访,每到一处,采风问俗、寻踪觅古,心到、口到、手到,竭力探寻散落在古村落中的文化碎片,长年累月,乐此不疲。在象山大地浩如烟海的人、物中,细心采撷并记录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珍贵本土文化资料,其精神令人感动、值得尊崇!历经十余年的积累,他累计创作、发表有关象山古村落的文章百余篇,现穿珠成链,结集出版,将《象山古村落寻踪》一书奉献给读者。我对他的这种孜孜不倦地为乡土文化树碑立传的精神,表示深深的敬意!
《象山古村落寻踪》分族姓传奇、人文传奇、自然传奇三部分,详尽地记述了石浦渔村等象山境内80多个古村落的地域建筑史、民情生存史和传统文化史。作者以真切的感受、细腻的文笔、优美的文采,描绘了象山大地的古村落风韵。全书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十分注意引经据典,从而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可信度和可读性。可以说,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展示象山大地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窗口,80多个古村落各具特色的地理风貌、自然生态、生产生活、民居建筑、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组成了绚丽多彩的象山古村落版“千里江山图”,填补了象山古村落研究之空缺。
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能够真正关心古村落生存窘境的,都是些富有人文精神的人。他们用温情的目光,久久注视着那些风雨飘摇的古村落。他们在无奈中能够做的事情大概就是两种:一是大声疾呼,希望“刀”下留村;二是热情宣传古村落的历史价值,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以此启迪更多的文化良知。陈斌国属于后者,他以一个学人的姿态,在穿行古村落的过程中进行一次次文化阅读,把这些一息尚存的古村落当成一本底蕴深厚的大书,动情地阅读着,然后写出读村笔记和阅读推荐。散落在象山大地上的古村田畴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的古村落,是中华民族生活、生产、生存的基本载体,是社会组成的细胞,是传统观念、习俗、社会与家庭等多元文化孕育而成的中华本土文化,是一部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文化厚重的历史书籍。古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藏匣”。
上溯至8000年前的井头山文明,宁波就出现了原始木构建筑,到春秋战国时期濒水村落逐渐形成。公元821年,明州州治迁三江口后,有了宁波村落的文献记载,特别是北宋末许多北方大族迁徙而来,以氏族为单元组建的村落分布广泛。至明代,宁波的村落有2000余座。8000年的沧桑变迁,宁波形成了特有的傍山、滨海、亲水的古村落文化特征。
象山县隶属宁波市,地处浙江省东南部,由象山半岛和沿海600余个岛礁组成,素有“海山仙子国”之称。象山自唐代立县,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地域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积淀着丰厚的古村落文化资源。从山海一色的象山港畔,到葱葱郁郁的蒙顶山山麓,从沿山而筑的石浦老街,到屹立东乡的贤庠、涂茨、大徐三地交界珠山,散落在东海之滨的一个个古村落,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起数千年象山历史文明之光。
古村落作为一个个完整的生命体,它们、山海情韵,通过陈斌国的“读村笔记”被原生态地细致呈现。这些“读村笔记”无一不是渗透了作者敏锐的感受和深厚的挚爱,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古村落蕴藏着积淀千年的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也就是保护身边的历史,传承优良的精神,保护文化生命的完整性。《象山古村落寻踪》的出版,不仅向人们展示了象山古村落丰富的内涵和古朴的风貌,更重要的是唤醒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觉、自珍意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中国传统村落东门渔村
东海之滨的古村落“儒雅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