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梦里江南水乡,吴侬软语,滩簧雅调。
滩簧,分为前滩和后滩,流行于江浙沪一带。前滩移植于昆剧剧目,并将其曲词通俗化;后滩取材于民间花鼓小戏。早期为曲艺形式,表演者三至十一人(须为奇数),分角色自操乐器围桌坐唱。后各地滩簧多发展为戏曲,如苏剧、锡剧、沪剧、绍剧、甬剧、姚剧、湖剧等,各具风格与魅力,并形成滩簧系统剧种。
二十世纪50年代,沪剧、锡剧、甬剧、姚剧等滩簧剧种在江浙沪的城乡风靡一时。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这些接地气的滩簧剧种仍有着特定的观众群和市场。近几年来,我国已经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滩簧剧种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
甬剧是宁波最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瑰宝,与宁波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融为一体。它不仅是土生土长的宁波地方剧种,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7日,“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甬剧的艺术特点,以贴近生活、表演逼真为特色,注重人物形象塑造,善于挖掘内心细腻复杂的情感。甬剧音乐属于“滩簧腔”中的“花鼓滩簧”类,是板腔体曲调与曲牌联缀体的混用。甬剧作为宁波文化的独特载体,它表现出来的乡土人情、俚语俗语,体现出宁波鲜明而浓重的地方色彩。甬剧在本质上是一种方言艺术,因此甬剧语言、唱腔极其富有地方特色。
2月17日,正值甲辰龙年正月初八,甬剧名家、“梅花奖”“文华奖”二度“白玉兰”奖得主,宁波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王锦文受邀赴苏州保利大剧院,与苏剧名家王芳、沪剧名家华雯、锡剧名家小王彬彬、绍剧名家施洁净、昆剧名家俞玖林等6位江南剧种名家登台献演,为观众朋友带来了一场传统文化盛宴。
演唱会融合五个滩簧剧种,并加入发源于苏州的“百戏之祖”昆曲。演员阵容不仅有众多的优秀青年演员,更有各剧种领军人物,尽显滩簧剧种生生不息、一脉相承的蓬勃力量。
“安娣我愿拥浓雾睡不醒,水波浩渺泊此生。”王锦文演唱了甬剧《安娣》中的选段。如云似雾的唱词,清澈温婉的唱腔,抚慰了在场的滩簧戏迷,掌声四起。
在滩簧联唱板块,王锦文与其他6位戏曲名家轮番上场,集中展示滩簧剧种的独特魅力,彰显着戏曲艺术跨越时空的无限魅力。
王锦文演绎了甬剧《田螺姑娘》,虽未着戏装,却用甜美的唱腔展现田螺姑娘的俏皮可爱、淳朴多情,她唱的【春调】,清新旖旎,韵味醇厚。
其实,在甬剧名家王锦文的带领下,宁波市戏剧家协会一直在研究滩簧剧种的传承与发展。早在2017年,第七届江浙沪滩簧艺术研讨会就在宁波举行,由宁波市戏剧家协会、甬剧研究传习中心承办。此外,还连续三年举办了濒危剧种(甬剧)的培训班,为滩簧剧种的传承拓展民间队伍。
面对现代人多元化的精神需求,滩簧剧种该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唱会后,多位江南滩簧剧种领军人物和戏剧专家畅所欲言,共同交流探讨滩簧剧种的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