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希望他们在新起点上“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指引下,1月15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纪念周信芳先生诞辰130周年座谈会”在江北慈城举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当今麒派艺术掌门人陈少云先生、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京剧梅派男旦第三代传人胡文阁、曾受到麒派传人萧润增真传的河北梆子名家张四刚等戏曲表演艺术家,以及多位麒派传人,深受麒派艺术影响的戏曲演员,专家、学者参与座谈。会议由江北区宣传部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文斌主持。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江武吉,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艺术和公共服务处处长邝菁琛,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艺术和公共服务处三级调研员罗健荣,宁波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王锦文等领导出席。
与会人员普遍提到,周信芳从人物出发,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表演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他为人民而创作,发扬京剧的现代性、当代性的特色对于今天的表演艺术,同样有启发。
周信芳研究有待深挖
除了上海京剧院首任院长之外,周信芳另一重不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职能调整后的第一任副院长,在参与戏曲理论研究方面也有很多贡献。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郑雷表示,周信芳是一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演员,文史书画均有涉猎,视野开阔宏大,使他的表演体现出很强的“文学性”。
周信芳一生上演了600多出戏,取法中外,兼收并蓄,重视人物的“心灵体验”,为京剧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他在舞台上留下的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和一批久演不衰的剧目,影响京剧生行的发展,也使话剧电影演员获益良多,反映出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谢雍君曾撰写《周信芳评传》,座谈会上,她着重分享了阅读《周信芳全集》中周信芳日记的心得。
谢雍君表示,日记研究目前在戏曲界、文学界是比较前沿的话题,周信芳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日记相对完整,涉及当时上海政治、经济和周信芳个人生活(包括家庭生活,买书、阅读报纸刊物及其“朋友圈”交往)等多方面内容,是他情感世界的真实投射,可以校正、丰富和补充周信芳年谱中的信息,价值很大。
谢雍君从周信芳1940年的日记中,提取了其所创办“移风社”多次解散、重组的原因,总结抗战时期上海戏班特色,将相关研究向前推进。“相对梅兰芳的研究,周信芳的研究是比较滞后的,日记研究有很大价值,可以开拓京剧伶人研究的新视域。”谢雍君说。
麒派演剧精神影响深远
座谈会还来了很多麒派传人和深受麒派演剧精神影响的戏曲演员,包括麒派第三代传人 陈少云及第四代传人马丁、李烜宇、黄庆鑫、秦峰、曹宇,京剧梅派男旦第三代传人胡文阁、河北梆子名家张四刚、新昌调腔名家王莺等人。
马丁是一位黄梅戏演员,他提到,麒派是个庞大的表演系统,通过几代人的解读而沉淀,周信芳先生“从人物出发,从内心出发,用戏曲手段服务人物”的理念,影响了很多戏曲剧种。
李烜宇是一位婺剧演员,他表示,周大师富有激情又注重生活化的表演风格,和婺剧不谋而合。师父陈少云在教戏时告诉他,“哪怕‘不到’也不要‘过’,地方戏也要讲究格调和审美”,对他影响很大。
胡文阁表示,这次来到宁波“格外的激动、惊喜和欣慰”。去年一年,他都在参加纪念梅兰芳先生130周年诞辰的活动,去年底今年初又参加了很多纪念周信芳先生130周年诞辰的活动。“二位先贤留下了举世闻名的艺术,我们只有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继承,认认真真演戏,把梅派、麒派发扬光大,才能不辜负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座谈会上,周信芳基金会主席、画家林学之分享了他所听闻的周信芳家庭轶事,并对建立麒派艺术的教学体系提出了希望。周信芳基金会理事长李晓军重点提到了周信芳的革命意志和艺术革新精神。
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会长单跃进在总结时说,周信芳有很深厚的故土情节,“他在故乡做的很多事情,如修建家祠全恩堂,其实是在弥合他父亲的伤痕”。
对于有专家提出“如果今天周信芳先生还在,他会创作出怎样的作品”的问题,单跃进认为是振聋发聩的,“周信芳的演剧精神,正是在回应当下戏曲面临的某种困境,当戏曲艺术被抬到‘殿堂’,好像就跟人间烟火没有关系,然而脱离人间烟火的戏曲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陈少云在最后谦虚地表示,每次听大家讲,都是一次学习。“今天学习了不少,周大师的艺术也是建立在他的前辈比如谭鑫培先生等人的基础上。大家在各自领域做出事情来,对大师是最好的纪念。”陈少云说。
综合甬派记者顾嘉懿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