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宁波有 7人入选,其中,宁波市甬剧研究传习中心主任、宁波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锦文成为甬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之列。至此,甬剧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增至两位,另一位是甬剧名家杨柳汀。
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锦文的传承之路吧——
崭露头角:八十年代踏入甬剧艺术殿堂
1980 年,年仅 15 岁的王锦文凭借艺术天赋,考入甬剧艺训班。在这里,她有幸师从第一代甬剧艺术家徐凤仙、徐秋霞、金玉兰、邵孝衍,第二代甬剧艺术家汪莉珍、范素琴,第三代甬剧艺术家曹定英、钟爱凤。在众多名师的悉心指导下,王锦文学艺精进。1984 年毕业后,她顺利进入宁波市甬剧团,正式开启了自己的甬剧演员生涯。
凭借多年的刻苦钻研与出色表演,王锦文成为国家一级演员,在甬剧界更是独占鳌头。她是甬剧界唯一荣获中国戏剧 “梅花奖” 的演员,还两度斩获上海 “白玉兰” 戏剧表演奖,此外,第十一届 “文华表演奖”、第八届和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以及多次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等众多荣誉加身,当之无愧地成为甬剧界的领军人物。
坚守初心:九十年代困境中寻求突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社会发展,娱乐方式日益丰富多样,甬剧与其他戏曲剧种一样,遭受了巨大冲击,观众数量锐减。在这艰难时刻,当年与王锦文一同进入甬剧艺训班的学员,大多选择了转行。1996 年,王锦文也暂时淡出了甬剧舞台,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学习。在这两年里,她接触到众多前沿的戏剧理念,内心燃起了拯救甬剧的熊熊斗志。1998 年,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激情,她重返剧团,决心为甬剧的振兴拼搏。
2002年6月甬剧《典妻》饰妻
铸就辉煌:《典妻》成为甬剧里程碑
2000 年,在甬剧最为艰难的时期,王锦文勇挑重担,受命担任宁波市甬剧团团长。2002 年,她策划、创作并主演的甬剧《典妻》横空出世,成为甬剧历史上一座里程碑。这部作品堪称甬剧艺术由低迷走向振兴的关键转折点,实现了甬剧的华丽蜕变。《典妻》在全国戏剧界大放异彩,几乎囊括了所有重要奖项,如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第八届中国戏剧节最高大奖 “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中国戏曲学会奖、文华新剧目奖、鲁迅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并在荣获 “文华大奖”,实现了宁波在全国最高戏剧奖项上的历史性突破。王锦文也凭借在《典妻》中的精彩演绎,一举斩获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第十一届 “文华表演奖” 和第十四届上海戏剧白玉兰奖。
2015年12月王锦文在甬剧《雷雨》中饰演蘩漪
在四十五年的甬剧生涯中,王锦文塑造了众多经典的女性形象。在传统剧目方面,她在《半把剪刀》《双玉蝉》《借妻》《三县并审》等剧中担任女主角,传承经典;在创新剧目上,她积极投身原创甬剧创作,在《典妻》《风雨一家人》《美丽老师》《风雨祠堂》《宁波大哥》《安娣》《筑梦》《雷雨》《呆大烧香》《甬港往事》《小城之春》《暖城》《众家姆妈》《结婚十年》等三十多部戏中挑大梁。她擅长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以细腻的情感带动表演与唱腔,真实地展现出人物情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其戏路宽广,所创造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性格各异,表演质朴自然又富有激情,演唱委婉流畅、韵味醇厚。
开拓创新:带领甬剧创造多个 “第一”
王锦文在甬剧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创新,带领甬剧创造了诸多 “第一”。她首次带领甬剧走出国门,出访美国、德国、奥地利、韩国等国家,让世界领略到甬剧的独特魅力;她让台湾、香港的观众认识了甬剧,拓展了甬剧的受众范围;她带领业余民营剧团与专业院团同台演出,促进了不同团体间的交流与发展;她与电视台合作,将甬剧拍成情景喜剧,创新了甬剧的传播形式;她拍摄的甬剧电影《典妻》,荣获第十届浙江电影 “凤凰奖” 优秀戏曲片奖、浙江省第十四届 “五个一工程奖” 以及第二届中国戏曲电影展 “优秀戏曲电影” 称号,首次将甬剧搬上大银幕;她创建了宁波市甬剧艺术博物馆,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专属的家,完成了甬剧人的多年夙愿;她在慈城建立周信芳戏剧艺术馆,并担任首任馆长,首次使宁波的三个国家级非遗剧种 —— 甬剧、姚剧、宁海平调在一个展馆内集中展示,彰显了宁波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了地方戏曲文脉。
2016 年,王锦文创建了第一家专业性甬剧艺术科研机构 —— 甬剧研究传习中心。在她的带领下,该中心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抢救性保护了一批珍贵的历史资料。挖掘整理甬剧传统音乐,编撰出版甬剧老艺人李微的书籍《宁波甬剧及其音乐的演变》;首次系统归纳整理甬剧韵脚,出版第一本有关甬剧韵脚的工具书 —— 甬剧老艺人俞志华的《甬剧韵脚》;策划出版著名剧作家王信厚的《王信厚剧作选》,留住甬剧的文脉;抢救、采访、录制甬剧老艺人视频录像,真实还原甬剧在不同时期的境况与发展,并出版甬剧老艺人研究书籍《戏中有戏 —— 甬剧艺人逸事》。
她还积极探索剧种创新发展,结合学术研究课题,开展了一系列创作实践。整理改造了甬剧 “七十二小戏” 宝库中的《呆大烧香》;研究艺术内在规律,新创甬剧《甬港往事》;拓展甬剧表演空间,打造首部沉浸式实验甬剧《小城之春》;研究剧种移植改编,排演甬剧轻喜剧《秀才过年》《父子奇缘》《农夫与皇帝》;探索影像实时投影等创新方式,创排小剧场甬剧《琉璃乡》;挖掘宁波红色基因,创排红色甬剧《众家姆妈》;探索餐饮 + 双非遗,打造沉浸式情景甬剧《宁波状元楼》;研究甬剧新颖的演绎方式,创排沉浸式实验甬剧《结婚十年》等。以创排剧目为案例,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从学术层面总结出一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艺术科研成果,为剧种传承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2017年3月在鄞江镇中心小学举办甬剧进校园开班仪式
2021年7月王锦文甬剧鄞州晚7点课堂第一堂课
薪火相传:培育甬剧新生力量
多年来,王锦文在专注于主演甬剧大戏的同时,将大量精力投入到青年演员和民间演员的培养上。2017 年 8 月,她入选原文化部 “名家传戏 —— 当代京剧、戏曲名家收徒传艺” 工程,这也是甬剧首次入选该工程。王锦文对学生们言传身教,不仅在表演技巧上倾囊相授,还为他们创造在大戏中担任主角的机会,搭建展示平台。如今,这些青年演员已能在舞台上独当一面,成为甬剧发展的新生力量。
为了更好地传承甬剧,扩大受众面,王锦文整合业余民营甬剧院团,建立了 “甬剧联盟团”,创办一年一度的 “甬剧艺术节”,开设甬剧培训班,指导民间甬剧人,并为他们搭建演出舞台。作为主演,她带领民间院团的演员们赴香港沙田大会堂、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演出,获得广泛赞誉,极大地提升了民间甬剧人的艺术水平。在挖掘滩簧资源、推出老戏新编、培训民间艺人、整合民间甬剧队伍方面,王锦文作出了巨大贡献。
她还积极在学校设立甬剧传承基地,走进高等院校进行讲座,她亲自辅导学生们身段和唱腔,为甬剧培养后备力量。同时,她创新甬剧传承形式,利用现代传媒多方位宣传。与宁波电视台合作,拍摄播出甬剧情景剧《药行街》《老爷升堂》《邻舍隔壁》《四明人家》《经典甬流传·借妻》等,每周六在宁波电视台播出,收视率位居榜首,为甬剧吸引了大量人气;与宁波电台合作,推出《甬潮剧社》栏目,传播甬剧艺术。
2014年3月甬剧《筑梦》又名《沈三江》饰姚梦欣
无私奉献:深入基层传播甬剧文化
王锦文始终坚守在传播甬剧文化的一线,无论严寒酷暑,她都放弃节假日和夜晚的休息时间,坚持深入基层,奔走在 “送戏下乡” 的道路上,为宁波城乡老百姓送去高水准的甬剧演出。她不辞辛劳地走进大、中、小院校,为学生们播撒戏曲艺术的种子;亲自进入社区,为老百姓普及甬剧艺术,为甬剧的传承发展尽心尽力。
疫情期间,为了更好地传播甬剧,她在甬剧艺术博物馆开设线上甬剧直播课,向广大戏迷朋友们讲述甬剧的历史发展阶段,并传授甬剧经典唱腔与发声技巧,一共十堂课,逾三万人次在线同步观看。
王锦文在社会职务与个人荣誉方面同样成绩斐然。她是浙江省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2004 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5 年,她被文化部和人事部授予 “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荣誉称号。2009 年,被评为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 “五个一批” 人才。2018 年,她被授予浙江省首批 “万人计划” 领军人才的荣誉,同年,被评为 “宁波改革开放 40 周年杰出女性・领军人物”。
持续奋进:策划组织首届周信芳戏剧季百日活动
除了甬剧的传承发展,王锦文还积极策划、组织首届周信芳戏剧季百日活动,为宁波营造良好戏剧生态,提升“文化强国·宁波有戏”的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力。在此次活动中,她充分发挥自己在戏剧领域的影响力与专业能力,精心筹备各项演出、研讨、交流等活动。通过汇聚众多戏剧名家、专业院团以及戏剧爱好者,将周信芳先生的艺术精神全方位地展现出来,促进了不同剧种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宁波在全国戏剧界的地位与影响力。
2023年8月在甬剧艺术博物馆“鄞州晚七点”甬剧艺术讲座
多年来,王锦文一直为甬剧的普及、传承与发展全力以赴,为留住宁波乃至浙东的文化根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现任宁波市甬剧研究传习中心主任,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宁波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她通过对宁波地方剧种甬剧所作出的艰苦而独特的探索,为地方小剧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现代化和都市化转型,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宝贵的经验,让濒危的剧种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甬剧传承路上的卓越领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