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 首页 |
|
进入3月,市级文化特派员杜海君持续组织宁波艺术培训机构联盟师生走进澥浦十七房,拉开“记艺拾柒・守艺古村”春季系列活动的帷幕。3月15日、22日两个周末,联盟三原色艺术机构的40余名师生先后来到十七房古村和十七房农耕基地。孩子们从认识“树先生”开始,学习小树的生长习性与保育知识,再亲手制作创意树牌、领取树苗、悬挂树牌,接着拿起工具破土挖坑、培土栽植。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自然的探索欲,更在动手过程中主动思考,领悟生命的意义与环保的价值,与春天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当亲手书写的寄语树牌挂上枝头,孩子们不仅成为了小小植物达人,更让这片新绿成为了记录成长的鲜活印记。
十七房古村的非遗扎染工坊里,25位系着靛蓝围裙的小身影正在忙碌,他们手中的白棉布正在经历一场奇妙的蜕变。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一种染色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 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 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 染色。这次,让我们发挥想象,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制作一条独一无二的专属围巾吧。
午后,晾晒区变成了流动的海洋。二十米长的晾布绳上,蓝白相间的布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极了被风吹皱的湖面。孩子们穿梭其间,小手指划过带着植物清香的布料,寻找自己作品的独特纹样。一阵山风掠过,布浪翻涌中传来欢快的尖叫,不知是谁的蝴蝶结发带被风卷起,在靛蓝色的波涛间忽隐忽现。
想象一下,穿越回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你会看 到什么?除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的浪漫,还有“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的田园诗意。那些被先民们吟唱的“仙草 ”,其实就藏在我们的身边,是你我熟悉的野菜!软糯的外皮,包裹着春天的气息,咬一口,艾草的清香 在舌尖绽放,豆沙的 甜蜜在心头融化,仿佛把整个春天都吃进了肚子里!快来试试亲手制作青团吧!
孩子们怀揣着扎染方巾、植树证书与亲手制作的青团踏上归途,这些浸润着传统文化印记的“春日信物”,将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文化特派员杜海君表示:“当现代少年指尖触碰到扎染的冰裂纹、树苗的根系与青团的艾草香,文化传承便不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成了生命里鲜活的年轮。”据悉,“记艺拾柒・守艺古村”春季系列活动将在澥浦十七房持续展开,让更多青少年在古老村落的时空融入艺术之花,用新时代语言读西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文化特派员制度是浙江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升乡村人文素养,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文化特派员们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驻点村的历史文化、特色产业等情况,再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及派出单位的资源优势,制定并推进文化项目落地。市级文化特派员杜海君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派出单位资源优势,带领团队为十七房村研发“乡村记艺”系列研旅课程,助推乡村振兴特色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