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 首页 |
|
微短剧时代,横屏变竖屏,横店变“竖店”,势不可挡。近日于浙江宁波举办的“多元突破与文化叙事:中国网络剧的内容生产、IP转化与国际传播研讨交流活动”上,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沈勇的分享,让人直观感受到微短剧的蓬勃发展。他谈道:“网民看微短剧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时尚。他们在看什么呢?2024年,两个题材占据了微短剧的70%,即霸道总裁、甜宠虐恋。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让它继续野蛮生长下去,那么最后可能会成为泡沫、昙花一现。如何让这样一种新生事物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成为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们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应该要做而且必须做的事情。”
为进一步推动网络文艺高质量发展,此次活动邀请网络文艺及影视研究学者、文化国际传播研究者、文艺评论家、网络剧制作方、平台方、知名编剧以及相关管理机构代表等汇聚一堂,打破学界与业界交流壁垒,让理论与实践面对面,在思想碰撞中为网络剧尤其是微短剧的健康生产、传播与发展提供新思路与可行性建议。此次活动由宁波市文联、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宁波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宁波市视协、宁波市鄞州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宁波市鄞州区文联、宁波市邱隘镇人民政府联合承办。
短剧不可阻挡,长剧不可或缺,竖屏美学大有可为
“现在有一个说法,长剧有正在变短或一路向短的趋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绍阳总结了短剧的创作规律,核心为三点:一是剧情的高密度,干货满满,三秒入戏、十秒反转;二是标签化人物,不需要人物的成长性;三是情绪价值极强,对社会情绪的捕捉非常精准,因为拍摄周期短,很容易与观众产生情感的强连接。短剧和长剧有哪些差异?他指出,短剧更多是信息的叠加,长剧的本质则是叙事,而不是信息;短剧是即刻享受,长剧是深度介入,正如多巴胺和内啡肽的不同体验,前者为吃一块蛋糕达到的一种快乐感,后者则是爬山登顶后一览众山小的幸福感;短剧营造幻象,如霸道总裁、甜宠等,长剧的信念是拍出来让人相信其真实,在此基础上建立想象共同体并建立共同价值观。因此,他认为,微短剧是媒介进化的产物,短剧不可阻挡,长剧不可或缺。竖屏美学大有可为。
宁波市视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宁波影视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钱铮谈道,2020年微短剧开始出现,实现营收平衡者不足十之一二。自2022年进入网络剧领域,这家前身为宁波电视台制作中心的公司参与创作出品了《月上重火》《七月与安生》《尘封十三载》《亲爱的柠檬精先生》《君心藏不住》《轮廓中的真相》等多部网络剧与微短剧。钱铮认为,手机端已成主流媒体端,微短剧的出现是必然,创作变短也是必然,“这个短不是简单的时长短,而是反对注水、缩水、脱水,内容更加高频高密度。创作核心在于要讲求密度,包括情绪密度、信息密度、情节密度;创作方式从自我表达到交流互动,弹幕是观众参与的重要环节;创作关键则在于塑造人物,剧情要服务于角色塑造”。
宁波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教授任茹文则提醒道,网络剧无论是长剧还是短剧,都是由数据来主导艺术的生产和后续评价,在信息茧房中,通过圈层效应和价值边界提供一种幻觉的满足。倘若青年人沉迷在网络剧中,逃避现实而陷入幻觉,这就不是一个公司能挣多少钱、一个剧能得到多少回报的问题,还有更深层更重要的问题值得反思。
网络剧出海,“五毛钱爽剧风靡北美”?
近年来,“五毛钱爽剧风靡北美”话题引人关注,更有网络剧创作团队进军海外“拯救好莱坞”、带动美国演员再就业的传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朱春阳谈道,网文、网剧、网游,文化出海“新三样”异军突起,其中网剧海外传播呈现供需双增、生态趋优、收入高速攀升等特点。根据相关数据,2022年8月至2024年6月,超100款中国短剧App在海外市场活跃,除在东南亚市场占据较高比例外,美国市场成为中国微短剧的主要收入来源,成长前景良好。他指出,网剧尤其是微短剧创作可以全民参与,网剧出海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沟通,对于彼此理解会很有效。同时,大多数出海网剧呈现批量“模仿复制”特点,缺乏对人情人性的深度挖掘,应引起注意。
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浙江传媒学院电视与视听艺术学院(纪录片学院)院长卢炜则指出,微短剧出海可以分为东南亚和英美两个地域文化逻辑,东南亚国家特别喜欢消费家庭伦理剧,如霸道总裁等,英美则是另一个逻辑,“我们到英美接订单,他们的剧本很直接,英国就是狼人系列,美国就是吸血鬼系列,英国人对狼人文化的消费、美国人对吸血鬼文化的钟爱是深入骨髓的。”暑假期间他带领学校师生用两周时间做了一个实验,接单做英国狼人系列的人工智能微短剧,目前对方对样片很满意。同时,他也提到,部分微短剧出海热情并不高,原因之一在于无法挂单,国内平台可以挂单,剧自身可能不赚钱,但可以赚剧以外的钱,比如餐饮、美食、服饰等,而国外播放时会把挂单的内容去掉,剧很难盈利。
对网络剧海外火爆之说,也有很多人持审慎态度。网络剧编剧、温州大学教授乌兰其木格指出,对于微短剧让美国好莱坞“失业者再就业、赚得盆满钵满”等传闻,有多少可信度,要打一个问号,有可能是噱头或者虚假宣传。目前国内一些平台有开放IP的举措,微短剧雷同化,出现特别多的“撞车”,比如“凤族谁能孵出更好的蛋,蛇族谁能成为最高品阶的蛇”,基本都是一个模板,经不起推敲。微短剧在群雄并起的时代,需要克服同质化、媚俗化和浅薄化的弊端。因此,中国网络剧总体水准要想达到文化传播的理想愿景,其IP改编深化和原创能力的提升要并行不悖,技术赋能和互动体验、扎实的叙事内核也要相辅相成,并要在追求艺术高度与心理满足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网剧在提供精彩剧情和体验的同时,也能持续滋养我们的心灵和性灵。
网络剧精品化,故事为王,构建时代精神坐标系
网络剧需要精品化已成为共识,浅薄化内容已让观众“爽疲劳”,内容深耕方能行稳致远。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志忠指出,网络剧是在网络文学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民间创作方式,借助大数据这样一种新型生产力而得到迅猛发展。近年来“中国影视蓝皮书”系列发布的年度“十大影响力电视剧”中,网络剧占了半壁江山,成为研究中国影视乃至中国视听不可或缺的重要文艺现象。
网络剧如何出精品?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中国电视》执行主编闫伟强调,得好故事者得天下,不论是电视剧还是微短剧、网络长剧集,只要是叙事性的视听精品,故事为王永远是行业的铁律。好故事的要素包括人和事,再加故事背景、故事环境,其中人是重中之重,要把人性表现好,表现得到位、多元、多维。同时,他强调,管理和组织层面要进行更好的引领,建立更精准的与时俱进的风向标。如网络剧《漫长的季节》获“飞天奖”,《我的阿勒泰》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三大奖项等,就体现了有关部门对网络剧的重视与有益引导。
各大网络平台也在致力于推出精品网络剧与微短剧。腾讯视频银河工作室二组负责人张翠西分享了腾讯视频在精品短剧赛道的最新措施,如合作模式与激励机制升级等,赋能优质创作者。他表示,短剧精品化,要为有艺术才华与创作激情的年轻人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鼓励创作者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让短剧能够深刻承载社会观察以及人文关怀,构建时代精神坐标系,同时要践行平台责任,从流量逻辑转向价值逻辑,只有真正扎根用户真实需求的内容生态才能够具有持续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因为网络剧本身的复杂性,其精品化之路也面临诸多难题。宁波市视协副主席、宁波影视艺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三俊强调,我们应该把资本逻辑和创作逻辑分开,主管部门和学界应制定限制标准、设定底线等。卢炜认为,微短剧不能单纯以审美标准来评价,其背后的文化消费深层逻辑应在研究中予以更多关注。宁波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宁波出版社董事长、社长袁志坚指出,过去做分析时往往只把网络剧作为文艺文本、作品性文本去理解,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它是社会性文本。他认为,“我们作阐释时往往会有理论预设,现在面对网络剧与微短剧,一些理论阐释失灵,也给理论评论工作者提出了具有学术挑战的新问题,即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理论建构来重新认识网络剧,有关研究仍任重道远”。
(作者:何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