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轻拂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的象山夏夜,象山县墙头镇溪里方村五星文化礼堂外的大雷山下药香与乐韵交织。一场由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党委宣传部、象山县墙头镇人民政府指导,宁波市级文化特派员、2024年市文联重点扶持项目四明南词《一颗糖丸》主创侯丽娜精心导演创排的“滨海素问·清凉一夏”纳凉晚会,将浙江中医药文化的千年智慧,以艺术之美送入村民心间。以《诗经》循溯浙贝母之源,以《大药商》叩问家国药魂,更以“溪里有方·大美健康”系列文创产品,让文化从舞台走向生活。这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侯丽娜和许烽教授带队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三声三乡”美育实践团队深入乡村的动人缩影,也是一条“艺术活化优秀传统文化”之路。
寻脉山海,艺路同行
“三声三乡”美育实践团队深入象山多个乡镇,开启一场 “向潮汐问药”的溯源行动。聚焦“浙八味”中声名赫赫的象山贝母(浙贝母),师生踏访山海交汇之地,辨识这味得“大雷山灵气、西沪港潮韵”的止咳圣药。《本草纲目》记载的滨海药材智慧与徐福东渡采药传说在此交叠,为晚会注入深厚的本土基因。团队踏进大徐镇青石巷深处,在殷夫故居的斑驳砖墙间开启 “向热血问方” 的溯源之旅。聚焦革命诗人 “以笔为刃” 的精神药性,革命者的精神正如象山道地药材浙贝母深埋地底、苦寒化痰,“于黑暗中抽芽”以生命苦痛唤醒民族新生。联动派驻茅洋乡花墙村的市级文化特派员何东凝。在她打造的“青衿”少儿主题书房中,两位文化特派员与浙药大学子们一同化身“健康引路人”。将象山滨海药材特性融入夏季养心调理方案,通过艺术化宣讲让游客在书香·药香艺韵中领略“山海药材”的实用价值。侯丽娜与溪里方村委搭建亲子共学课堂,联动鄞州学士小学的孩子和家长,深入探索浙江中医药文化。在溪里方五彩药田采摘葫芦,学习药材知识;在美术馆欣赏张丹阳的海岸图,感受艺术与滨海文化的交融;带孩子们亲手炮制滨海象艾,体验古法技艺;在墙头文史街区探访文化寻根之旅,不仅让孩子们亲近自然,更在亲子互动中播下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种子。
艺术为媒,激活千年药脉
“滨海素问·清凉一夏”纳凉晚会作为文化特派员美育实践成果的华彩篇章,展现文化特派员与墙头镇溪里方村民们共同将“艺术乡建+文化健康”理念的璀璨绽放的过程。晚会以原创大型舞台剧《大药商》为灵魂核心,总导演侯丽娜匠心创编、大思政导师许烽教授求是指导,配合美育共享导师团、美育实践团队共同演绎,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文化精品原创大型舞台剧《大药商》节选点燃晚会高潮。该剧以宁波药商巨子项松茂等为原型,深情讴歌了宁波药帮“仁心济世、诚信为本、创新发展”的商帮精神,及其在民族危难时刻“实业救国”的赤子情怀,生动诠释了中医药文化人厚植的家国大义,引发全场强烈共鸣。
晚会同步发布了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侯丽娜文化特派团队为墙头镇专属设计的“溪里有方·大美健康”文化健康产品,实现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闭环。“一剧一书”“一茶一皂”“一铃一囊”“一香一膏”这些融合象山道地药材、宁波医药人文精神的文创,让千年药韵化作可带走的“墙头记忆”和文化体验。
来自鄞州学士小学“李宁班”的孩子们与绿风艺术团联袂献上的开场小合唱《诗经·鹿鸣》巧妙点出“苹”(青蒿古称)与宁波诺奖得主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渊源;悠扬笛声《小放牛》勾勒药农悠然意象,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的马翊洛同学以一曲优雅的小提琴《如愿》,奏响了美好的祝福;宁波市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陈一卿老师带来《宁波童谣》,以地道的药香韵味和亲切的互动,点燃了现场欢乐气氛,展现了地方曲艺的独特魅力;宁波老年大学的姜敏老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演绎了原创作品《墨韵长歌》,将书法艺术与中医药典故(古墨入药)完美融合,传递了终身学习、老有所为的精神风采。
侯丽娜作为文化特派员,以滨海医药文化为基因、美育实践为纽带,带领校绿风艺术团联动艺术家、村民、学子等多方力量,导演了一场融合文化寻根与艺术展演的多维"送艺下乡"。让舞台灯光追溯滨海药脉源流,文化星火终延伸至大地。当村民捧起大雷山的滨海药材移植"五彩药田",当城乡少年踏上滨海药材研学苗圃,当在地艺术家创作滨海生态艺术作品时,“声声乡韵美、声声乡音浔、声声乡颂传"的"三乡三艺”人文精神,已在泥土中抽枝生发成为乡村振兴可触、可感、可亲的艺术乡建的康健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