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三江口畔的宁波美术馆内思潮涌动、妙语连珠。在馆建20周年之际,“仰山说筑造——许江与王澍对谈”活动在宁波美术馆《仰山》展现场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许江与中国首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围绕“美术馆与城市文化”主题,回溯20年初心坚守,解码建筑与艺术的共生密码,为宁波城市文化发展献策支招。
对谈现场
缘起:老码头新生与双星地标诞生
对谈的起点,是一段横跨20年的城市记忆。2005年,由百年客运码头改建而成的宁波美术馆正式落成,成为国内早期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的标杆之作。
许江以“缘起、留存、畅想”三部曲回溯这段往事。他回忆,当年力主选址老码头,正是看中其承载的几代宁波人“迎来送往”的家园记忆,而为留住河岸栈桥、坚持用汽笛声响启幕等细节,让现场听众深切感受到两位大师对城市文脉的珍视。
宁波美术馆
作为美术馆的建筑设计者,王澍坦言,这是他走出校园的首个城市更新代表作。面对当年“城市集体失忆”的担忧,他摒弃现代主义“白盒子”设计,采用落架重建的极端保护手法,保留原候船大厅的空间形态,并用苏州御窑厂大城砖、纤细的宋代风格钢柱等元素,叠合城市记忆与建筑美学。“当时很多人批评这是‘黑盒子’,但我就是要摆脱玻璃幕墙,留住历史的厚重感。”王澍表示。
谈及与宁波的渊源,王澍现场动情分享:“一座城市当中集中我的作品最多的就是宁波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宁波美术馆和宁波博物馆,“宁波有一种愿意突破、渴望超越的文化心态,这种包容让我能放手实践原创理念,这是彼此的幸运。”
共鸣:建筑与艺术的双向奔赴
20年后,许江“仰山”艺术展登陆宁波美术馆,成为艺术与建筑对话的绝佳注脚。许江坦言,此次展览的策划全程与王澍的建筑语言“隔空对话”“俯仰之间、钢铁之间、铿锵之间”寻找创作灵感。1600根葵莲共生的装置作品对抗着铁墙的力量,12米长的巨幅画作呼应着空间的尺度,红光映照下的葵林与钢铁结构碰撞出独特的艺术张力。
1600根葵莲共生的装置作品
王澍则揭开了一个藏了20年的“谜底”:宁波美术馆的准确定位是“当代美术馆”,二楼大厅本就是为当代艺术量身打造。他盛赞许江的作品精准捕捉了建筑的本质,“这些画不是葵花,而是战士阵列,与建筑的水平形态、钢铁质感形成强大共鸣。”
许江用“低调就是顶奢、铿锵就是力量、俯仰就是风神”三句话概括建筑特色,恰如其分地道出这座地标与宁波城市气质的契合,也暗合了王澍在宁波所有建筑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文脉坚守。
许江
围绕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两位大师展开深度探讨。王澍提出,真正的建筑活动应“以已存在的东西为前提”,宁波美术馆的实践早于国家城市更新政策多年,其对历史痕迹的尊重、对材料语言的运用,为中国城市更新提供了高质量范本。
如果说宁波美术馆指向的是“远方”,那么宁波博物馆则牢牢扎根于“此地”。这两座建筑,就像是王澍为宁波这座城市打造的一对文化双星地标,塑造了一种“开放的根基”与“深厚的远见”,它们一“海”一“陆”,一“今”一“古”,共同构成了宁波完整的文化身份,完成了城市文化的“自我确认”和市民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王澍
展望:以诗性目光守护城市根脉
对谈尾声,两位大师为宁波城市文化发展送上“金点子”。
许江倡议,希望能让108扇沿江大门恢复电动开启功能,让悠扬的汽笛声在三江口回荡;建议将甬江对岸的闲置空间打造成画廊一条街,让市民在美学洗礼中提升文化素养。他强调,城市发展需要“诗性的眼睛”,既要珍视历史遗存,也要保护好城市肌理与记忆,避免“集体失忆”的遗憾,更要守护好美术馆与博物馆这样的文化地标,延续城市的文化根脉。
王澍则从自身与宁波的合作经验出发,建议宁波继续保持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选择真正高水平的创作者参与城市建设。他认为,文化遗产不是静止的标本,而应“活在当下”,通过与市民的持续互动实现生命力的延续。
“宁波美术馆20年的成功,在于它既守住了历史根脉,又保持了开放生长的姿态。”王澍表示,希望这座城市能继续守护好包括“文化双星”在内的所有承载着文化记忆的建筑,让它们成为滋养城市精神、凝聚市民认同的永恒土壤。
现场观众
“百年船埠成艺馆,二十春秋塑殿堂。几回吟啸几回转,一声长笛唤仰山。”许江的诗句为对谈画上句号。这场跨越二十年的文化对话,不仅回溯了一座美术馆的成长轨迹,更见证了一位建筑师与一座城市的深情羁绊,揭示了城市文化发展的核心密码——唯有坚守文脉、尊重艺术、拥抱生活,才能让文化地标真正融入城市血脉,成为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的精神桥梁。